据清光绪二十年(1894)版《利川县志》记载,利川古地属巴国,秦汉为南郡蛮,后周置盐水县,唐改置清江县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始置利川县。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利川始建土城,城周三里三分(约1600米),且设四(城)门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议修石城。光绪初年,重修四门和知县署。
清朝以前,利川的城市中心在如今的东城城隍社区和岩洞寺一带。忠孝河与清江穿境而过,让这两个地方占尽了天时与地利之势。那些年,此间人口密集、商贾云集,其繁华之状堪比清明上河图里的东京汴梁。其中,扼守忠孝河与清江的两会滩桥就成为东入利川的交通要道。
再后来,清朝地方政府在清江城区段修了三个跳墩子,分别命名为东渡口(现东门大桥位置)、中渡口(现黄石大桥附近)和西渡口(后被西门老桥取代)。如此,利川城中心开始向西北方向发展,也就有了上图之城市布局。